科技创新看吉林系列报道之七用创新敲开成功之门 —记吉林省元隆达工装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中
作为一名创业者,他坚持梦想、百折不挠,在多个领域与行业中摸索前行,积聚力量;作为一位企业家,他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将一个最初小作坊式的模具厂建成了拥有近千名员工、年销售收入过3亿元的科技型装备制造企业。他,就是刚刚入选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吉林省元隆达工装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中。
谈起成功的秘诀,王中只说了两个词:坚持、创新。
下岗走上创业路
1991年,毕业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锻压专业的王中被分配到辽源矿务局水泵厂担任锻造车间技术员。仅一年,由于煤炭企业经济效益不好,企业开始改革,大量职工下岗。王中也是其中一员。
当命运关上了一扇门,王中选择的是推开“创业”这扇窗。
王中先是研制出了声控的公用楼道照明门牌进行销售,后来做起了辽源市的联想电脑代理商,之后转战药品销售……每一个行当,都做得风生水起,有模有样。
对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创业的艰辛需要勇气面对;每一次转行,都意味又一场创新、又一场“阵痛”,同样需要坚持和勇气。王中作为一名创新型创业者,却很享受创新带来的快乐,并在创新中不断成长。
2004年,已然衣食无忧的王中,又萌生了新的创业想法——开办一家汽车模具企业。他拿出多年积累的资本,和4个大学同学一起拾起老本行,创办了吉林省元隆达工装设备有限公司。
虽然自己具有锻压知识,但要开办一个工厂,却没那么简单。“那时候,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经验不足、市场开发能力弱……企业面临种种困难。”但他们始终坚持着,不断走出去,不断求变求新。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公司确定了依托长春整车制造市场发展的思路。当时正值全国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期,他们紧紧抓住机遇,顺应市场需求,自主开发大型、精密、复杂的钣金冲压模具,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创新永无止境
元隆达公司的入职培训手册里有一行字:“创新无止境”。创新,恰是元隆达公司的企业文化精髓。企业的发展,每一步都有创新的烙印。
在技术研发方面,王中投入大量资金创建研发中心,并不断改造升级。目前,公司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楼占地面积3397.68平方米,拥有德国进口大型五轴数控龙门铣床、三坐标测量仪、激光切割机、油压机等40余套大型技术设备,并自主研制了系列设备。
“王中特别喜欢‘倒腾’设备,听说有什么新的生产设备,马上琢磨着买来钻研。公司自主研发的从100T到3000T等十多台不同吨位的油压机及雕刻机,他都亲自参与。”公司副总黄文胜向记者透露,以前国产奥迪A6的后地板模具都靠进口,热衷研究的王中不服气,带着技术团队没日没夜地在公司加班研究,一干就是几十个昼夜。“最终,我们制造出的模具超越了国外进口产品。”技术专家评审给出的鉴定结果是:“性能、工艺优异,能够替代进口模具。”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公司先后与哈工大液力成形工程研究中心、燕山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打造了一支在模具、汽车轻量化产品、特种压力机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具有较强实力的团队,并取得一批创新成果。2009年,元隆达工装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将实验室项目“内高压成形件”工业化。他们自主研发出内高压成形机,可以用更少的工序、更稳定的工艺制造出重量更轻、刚度更强的汽车配件。
十年磨一剑。在创新战略的指引下,如今,公司年销售收入3亿元;冲压模具、内高压成型模具、热成型模具国内领先;拥有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已全部获得授权;成为德国MAN、美国通用汽车、德国宝马和大众汽车等国际品牌的供货商……
谈到未来,王中和他的创业团队目标明确:成为全球卓越的汽车模具供应商,全球领先的汽车轻量化产品总成供应商。
相关链接:
王中,男,1968年7月生,吉林省元隆达工装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2004年4月在东辽县创办了吉林省元隆达工装设备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汽车钣金冲压模具、大型油压机及汽车轻量化产品,是集设计、制造、销售于一体的装备制造企业。
公司2010年被吉林省工信厅等六部门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11年“汽车钣金冲压模具产品”被列为省级名牌产品,“汽车内高压成形件”被省科技厅评为重点新产品,2012年该产品被国家科技部等四部委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并获得诚信企业荣誉称号;2013年“元隆达”牌商标被吉林省工商局评为吉林省著名商标,公司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被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吉林省“守合同重信用”AAA级企业;2014年获吉林省政府颁发的专利奖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