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看吉林系列报道之六用激光照亮未来 ——记超精细激光加工领域研究专家孙洪波
近年来,3D打印产业炙手可热,整个产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激光微纳加工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3D打印技术,具有独特的三维加工能力,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研究的热点。可喜的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不仅没有落后,还走在了前面。这要归功于吉林大学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超精细激光加工领域研究世界知名专家孙洪波教授和他的团队。
科研,孜孜以求
提起孙洪波与激光研究的渊源,还得从20世纪初说起。“早在2001年,我就利用飞秒激光微纳加工制备了该领域的标志性符号‘纳米牛’,使飞秒激光微纳加工技术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那时,孙洪波在日本科技振兴事业团(JST)为他专门设立的“孙”实验室工作,“由于这一技术提出的时间比较短,正处于基础研究旺盛时期,所以给人一种阳春白雪的感觉。是否有用,如何应用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回国后,孙洪波在吉林大学重新组建了团队。2006年,由6位海外优秀博士后核心成员和多名研究生组成的新团队初建完成,成员来自物理、化学、材料等多个领域。孙洪波的超快激光技术研究又开始继续。
工作中,孙洪波将实验室称之为“战场”,将团队成员称为“战友”。他说:“这样叫起来更有战斗力。”在这个“战场”上,他和“战友”们共同协作,不断开拓创新。
近年,他又提出基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调控技术,使加工精度、尺度和适用材料大幅度拓宽。并且已通过实例展示了该技术在微光学、微电子学、微机械、微流控、微光电、智能器件、传感、仿生与生物制造等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前沿领域的应用。孙洪波告诉记者:“这些发现,坚定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对这一前沿技术的认知和信心。”
“通过与国际知名研究团队的成果进行对比,我们的研究工作基本是处于该领域前沿的,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对促进全国精细制造工艺的快速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孙洪波自豪地说,该技术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应用材料多样、灵活可集成等特点,由此开发新型功能微纳米器件,广泛应用于微光学、微电子学、微流控芯片、光电子学、智能机器人与组织工程学等领域。
目前,团队研究以超快激光技术为主线,内容涵盖超快光谱技术、传感探测技术、微纳集成器件制备技术。超快光谱技术的研究用于揭示新型太阳能电池和发光、显示、照明器件的工作机理;传感探测技术研究面向新型的传感探测技术,用于解决常规技术手段无法实现或者极端苛刻条件的探测、监控、信号采集工作,如远程大气污染探测、生化战剂探测等;微纳集成器件制备技术研究即利用超快激光微纳加工技术进行三维可设计纳米制备。如今,部分研究成果已投入实践,如用于深部石油钻探的高温光纤光栅传感器,已在中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测试分公司进行中试,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育人,谨慎严苛
过去8年间,在学校的支持下,作为学科带头人,孙洪波推行了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的系列改革,使学科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趋势。
“团队合作,让我们的科研之路硕果累累。”孙洪波说,这要感谢团队里的每个人。几年间,团队共申请国家专利19项,培养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获得者3人和香江学者1人。团队于2012年获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自然科学一等奖,1名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作为老师,我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原则。”孙洪波说,心理学上有“温水煮青蛙”的原理,顺境会消磨人的意志解除人的警惕心理。他喜欢用高标准的“沸水”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己,取得更优的成绩。
学知识、做学问、搞科研、教学生……孙洪波将人生的每个阶段规划得有条不紊,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身作则告诉学生“成功的道路需要勤奋”。
多年潜心钻研,孙洪波不仅收获了研究成果,也得到了业内同行及国际的认可。其主要论文被SCI引用6000次,被Nature、Science和LaserFocusWorld等杂志专题介绍和杂志封面采用100余篇次;做了100余次国际会议邀请报告,包括OSA、SPIE、IEEE、MRS等顶级国际会议。
孙洪波荣获了2010年中国光学学会颁发的中国光学最高奖——王大珩光学奖,2011年、2012年中国光学重要进展成果奖;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前不久,又入选科技部2014年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是严谨的科学精神,让我们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谈起成绩,孙洪波轻描淡写又字句铿锵。“下一步,我打算进一步提升水平,加强在超快激光微纳加工基础研究方面的国际领先优势;同时,多培养该领域的人才,加快实现成果转化。”
相关链接:
孙洪波,男,1969年1月生,现任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兼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超精细激光加工领域研究专家。曾利用飞秒激光微纳加工制备了“纳米牛”,使飞秒激光微纳加工技术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前的工作以基础研究为主,部分成果开始转化。
研究团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60余篇。这些论文被SCI引用2372次,被Sci-ence、NatureMater、NaturePhoton等影响因子10.0以上的15种权威期刊引用183次;被泰晤士报排名世界前十的知名大学和欧洲、美国各一所顶尖光学中心等计10所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引用11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