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机构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公众参与 政策指引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发沼泽湿地资源调查评估关键技术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 2025-10-17 10:34:00 来源: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沼泽湿地是面积最大、最重要的湿地类型,其土壤碳密度是森林土壤的三倍以上,是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我国是全球沼泽湿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由于强烈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造成沼泽湿地面积下降、生态功能退化。因此开展沼泽湿地本底资源及其功能变化调查,对沼泽湿地保护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上世纪 90 年代开展过一次沼泽湿地系统调查,但近几十年来,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沼泽分布和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以往开展的沼泽调查也存在调查精度不高、缺少统一的调查观测技术标准等问题,亟需开展调查关键技术研发和资源现状评估模型创新,以服务于我国湿地恢复重大工程及双碳目标战略的实施。本项目历经10余年攻关,基于“揭示原理、创新技术、形成标准、调查评估、服务应用”的研究思路,创新并建立了我国沼泽湿地调查技术及指标体系,编制了沼泽湿地调查观测国家和行业标准,评估了沼泽湿地资源及生态环境效益,建立了湿地信息平台和共享数据库,取得了显著生态和社会效益。该技术荣获2024年度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图1. 提出根据水文地貌条件和气候特征进行全国沼泽分区调查,研发 “资源多要素一张图” 高精度解译方法

 

 

 图2. 结合混合物半经验介电模型,研发了泥炭无线电无损探测技术(GPR),配合矢量网络分析仪和天线搭建的泥炭电磁特性探测设备,研制出适用于泥炭资源调查的测地雷达

 

 

 图3. 全面掌握了我国沼泽湿地面积、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初步查清了我国重点沼泽水资源水环境状况、泥炭资源时空规律、植被类型与分布状况。

 

  

图4. 构建了全国尺度湿地科学数据库,撰写了《中国沼泽志》(第二版)等专著,系统评估了我国沼泽湿地资源及生态功能状况,发现了非地带性沼泽隐含的植被生物量地带性分布规律,提出了全球变化背景下沼泽湿地保护对策建议

 

  项目团队首次提出根据我国自然特征、沼泽形成和发育影响因素,将全国分为5个沼泽区17个沼泽亚区,克服了已有调查分区多以行政单元边界作为划分标准的不足;研发了基于“沼泽资源多要素一张图”的天空地一体化调查观测技术,调查精度较已有沼泽调查提高了一倍以上;提出了以土壤含水量、土壤元素、湿地植物优势种为指标,界定沼泽湿地边界,解决了目前湿地边界难界定、缺少定量评价的难题。项目团队研发了泥炭无线电无损探测技术(GPR),解决了泥炭厚度调查难度大、费用昂贵的难题,可快速大面积地勘测泥炭资源。在此基础上,团队制定了沼泽湿地调查观测国家和行业标准,形成野外调查技术规范与指南,累计为 6000 余人次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全面掌握了我国沼泽湿地资源时空规律,系统评估了我国沼泽湿地资源及生态功能状况,有效支撑了我国新时期湿地保护恢复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

  湿地生态系统的调查监测可为湿地资源保护恢复提供重要数据支撑,事关我国湿地国际履约及生态环境保护大计。该团队负责人姜明研究员介绍说,通过调查发现,随着我国湿地保护政策的实施,近年来湿地退化现象已经得到遏制,但其生态功能恢复及景观完整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为有效整体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迫切需要打破原有保护地属地格局,构建不同尺度湿地生态网络和生境栖息地,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湿地调查与评估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将极大地提升我国湿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助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处)

 

初审:张梅

复审:高俊兴

终审:付帅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通告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吉林省科学技术厅 联系方式:0431-88932119 吉ICP备10002019号-5
网站标识码:22000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