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机构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公众参与 政策指引
“盐碱地”上种水稻 荒滩变成“米粮川”(新华网 1月8日)
发布时间: 2016-01-11 14:49:13 来源:

“盐碱地”上种水稻 荒滩变成“米粮川”

   新华网长春1月8日电(田甜)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榜单”揭晓。据了解,吉林省共有10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为第一完成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和吉林农业大学等5家单位共同参与完成的重大科研成果“苏打盐碱地大规模以稻治碱改土增粮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东北西部松嫩平原盐碱地是世界上三大片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其中吉林西部是苏打盐碱荒漠化的重灾区。大面积的土地盐碱化,严重制约着区域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我国宝贵的耕地资源日趋减少的大背景下,如何将盐碱地改造成高产粮田,一直以来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针对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苏打盐碱地治理难题,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梁正伟研究员牵头的科研团队,历时23年,重点围绕东北苏打盐碱地三次大规模种稻开发过程中缺乏主导抗逆品种,以及重度盐碱障碍下有水也难以短期成功种稻等重大科技难题,创建了苏打盐碱地改土增粮关键技术,培育并推广一批耐盐碱性突出的水稻新品种,破解了苏打盐碱地“以稻治碱”适宜性抗逆品种匮乏,重度苏打盐碱地种稻难、见效慢等技术瓶颈。
    在梁正伟看来,盐碱地作物高产定律可用“高产=良田+良种+良法”这个关系式来定量描述,即良田是基础,良种是关键,良法是手段,三者缺一不可。而对于治理东北地区的重度苏打盐碱地,应用“改土增粮”创新技术才能使作物取得理想产量。也就是先要改良土壤,其次选育抗逆品种,同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传统的盐碱地治理方法,一般采取翻耕、施肥旋耕、泡田洗盐等常规方式,即利用大量的淡水进行多次淋洗,最终将土壤里的有害盐碱洗脱出去,降低盐分和土壤pH值,使根系环境适合水稻生长,俗称“泡田洗盐”,也叫水洗法。梁正伟告诉记者,这种方法最适合轻度苏打盐碱地或滨海盐碱地。但对于东北中重度苏打盐碱地而言,单纯的泡田洗盐法,即使增加了淋洗次数和时间,淋盐效果也不理想。同时,还会浪费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土壤中的养分也会大量白白流失,增加水体环境富营养化风险。
    为此,梁正伟和他的团队首次提出了“以耕层改土治碱为基础、以灌排洗盐为支撑”的重度苏打盐碱地快速改良理论及技术路线,创建了苏打盐碱地物理化学同步快速改良技术。相比传统法,这种治理方法能缩短改良年限3-5年,可实现一次性改土治碱,多年可持续高效利用的盐碱地治理目标。
       “除此之外,我们的项目成果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以稻治碱’。由于抗逆品种比普通品种一般可增产30%以上,所以我们的总体思路是通过选育水稻抗逆品种来治理苏打盐碱地。近年来,在农田灌溉水利工程配套基础上,东北实施的三次大规模盐碱地开发种稻,既是实现苏打盐碱地高效利用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需求的一项大型社会公益性项目,这对于盐碱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粮食安全双丰收意义重大。”梁正伟说。
    据悉,“苏打盐碱地大规模以稻治碱改土增粮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不断集成和创新良田、良种、良法,即“三良技术”,构建以目标产量为核心的苏打盐碱地“以稻治碱”高效栽培新模式及技术体系,解决了重度苏打盐碱地种稻难、见效慢及产量低等难题,为盐碱地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该项目阶段性成果自1989年陆续开始研发应用,并在东北、西北等地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
    “将荒芜、废弃的盐碱地变为良田,成为有高效利用价值的土地资源,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这是我们的梦想,也是我们最终想达到的目标。”梁正伟说。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通告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吉林省科学技术厅 联系方式:0431-88932119 吉ICP备10002019号
网站标识码:22000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