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是我国重大工程施工中引发灾难事故的主要诱因,发展高分辨率水源性隐患探测技术势在必行。然而,川藏线建设、矿山开采等复杂条件对现有技术地形适应性与抗干扰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吉林大学磁共振探测团队自2011年起,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合作,在基金委重点项目、优青基金及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持续资助下,利用地空电磁智能采集与磁共振水源量化协同测量,建立了空-地融合水源性隐患直接探测技术体系,通过信号增强、高灵敏传感、测量动态噪声压制与智能成像等多重技术突破,攻克了大深度水源隐患高效、精准勘测瓶颈难题,项目成果在冀、苏、陕、鲁等多省区40余个高风险环境成功应用,解决了工程突涌水、矿山导水断层、积水空洞等各类水患精细定位与成像难题,为工程顺利开展与进行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该技术荣获2023年度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重大工程水源性隐患空-地融合精细探测技术》项目的图片说明
图片1:空-地融合水源性隐患精细探测技术。(a)环境地形构成重大挑战,(b)空-地融合探测装备。
图片2:空-地协同高精度测量及成像技术。(a)超导量子宽频高灵敏接收探头,(b)多源复杂噪声干扰抑制,(c)高分辨水源隐患成像
图片3:区域性水源隐患综合勘测及解译。(a)银川排水涵洞坍陷探测案例,(b)时频融合多尺度探测,(c)灾害水源隐患空间约束成像。
团队提出预极化磁共振信号增强技术,超导制冷天线与无人机载量子干涉传感技术,移动平台动态噪声抑制与智能成像技术等多项创新性技术,形成了电磁移动普查与磁共振定点精细量化新型勘测技术体系。研制出的空-地联合勘探装备与方法,经实际工程应用,对富水隐患定量勘探深度大于500米,分辨精度优于1米,测量工效为传统方法20倍以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被世界顶尖磁共振团队誉为“地下水探测技术里程碑”。项目相关技术成果、装备在冀中能源、中国神华能源集团等大型矿山建设,川藏线艰险区秦岭隧道、杭州亚运会主干道工程勘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解放矿山采空区煤炭、降低工程勘探开支等方式,累计创造产值74.1亿,直接利润高达17.6亿,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高水平地球物理装备升级与工程勘探技术革新,避免了多起重大水源灾害事故发生。
国产高水平工程勘探技术与装备革新,是提升我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该项目第一完成人林婷婷教授说,工程勘探水平不断提升是国家高速发展的标志和动力,随着“八横八纵”铁路网、川藏线国家史诗级重大工程开展,对国产地探仪器技术与装备提出了更高要求,水源性隐患空-地融合精细探测技术在保障工程勘探精度同时,环境适应性、效率均有明显提升,部分技术被世界知名航空物探公司、国际领先地球物理团队高度评价并引入,对提升我国在国际地学领域影响力意义重大。项目技术目前仍在不断完善,还将持续服务于我国能源安全、工程建设领域。(科学技术奖励处)